一字褒贬的成语故事

拼音yī zì bāo biǎn
基本解释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。泛指作文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。
出处晋 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序》:“《春秋》虽以一字为褒贬,然皆须数句以成言。”
一字褒贬的典故
春秋时期,孔子根据鲁史编撰编年体史书《春秋》,起于鲁隐公元年,止于鲁哀公14年共242年。《春秋》用笔严谨,褒则称字,贬则称名,其引文用笔,常用一字寓意褒贬。晋代杜预《春秋经传集解序》:“《春秋》虽以一字为褒贬,然皆须数句以成言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一字褒贬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命根子 | 冯志《敌后武工队》第19章:“宝生在他们老公母俩心上,真像命根子,宝贝疙瘩。” |
难言之隐 | 清 钱谦益《跋留庵》:“钱氏少为党魁,晚托禅悦,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。” |
章甫荐履 | 《文选 贾谊<吊屈原文>》:“章甫荐履,渐不可久兮。”吊屈原文> |
心里有鬼 | 莫应丰《将军吟》第28章:“你这个小子,心里有鬼,不甘心。” |
断断续续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4回:“只见水面上或一朵,或两瓣,断断续续,皆有桃花。” |
学而时习之 | 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!” |
敏而好学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’” |
极重不反 | 清·陈确《答张考夫书》:“今《大学》之为圣经,已成极重不反之势。” |
成竹在胸 | 宋 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熟视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遂。” |
进道若退 | 《老子》:“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。” |